2011年9月10日星期六

2011年06月04日 21:00 阅读(36) 评论(8) 分类:各种推荐 《近代史作业》

如果你看到了这篇文章,而且又没有人回复的话,请回复一下,让我知道这篇文章没有被屏蔽。


我想讲述一个人,这个人是龙应台的母亲。以下的这些故事来自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如果老师您不知道这本书的话请感谢国家。
龙应台的母亲叫应美君,她生于淳安,一个位于浙江省的美丽水乡。1949年时她才24岁,她的丈夫是驻常州的宪兵队长,也就是国民党的军官。49年一月,她跟随丈夫离开淳安,一路狼狈迁徙。一年半后,她都不清楚自己是如何到达海南岛的。当时是19505月,国民党军队准备进行海南大撤退,目的地是台湾。当时码头上挤满了想要上船的士兵们,他们都被战事折磨得筋疲力尽。他们后面是追兵,而面前却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甚至上了船,也没有人知道台湾究竟在哪个方向。应美君在码头上与丈夫失散,带着一个刚生下的婴儿,登上了驶向台湾的大船。她本以为自己只是暂时离开去躲躲雨,但是没想到这一躲就是60年。
独立能干的应美君在高雄码头旁的市场顶下了一个摊位,生意做得不错,不久便让自己在异乡生存了下来。但是她从此便不能见河。一见河,她总要絮叨“这哪里能和我们老家的河比……”。龙应台从小便听母亲一遍一遍地叙述新安江,那条流过淳安的无比清澈的小孩。然而1957年毛泽东提出“赶英超美”,新安江建起水电站蓄水,30万淳安人被迫迁走。59年水坝建成,淳安从此永远沉入水底。这时美君才相信,原来朝代可以起灭、国家可以兴旺,连城,都可以从地球上抹掉,不留一点痕迹。
19959月,70岁的美君第一次回到了淳安。而淳安早已不是她记忆中那个淳安,甚至都不叫淳安了,叫千岛湖镇。美君在一群亲戚的陪伴下,在原本是千山的千岛中寻找着父亲的坟墓。亲戚们说岛太多找起来难度太大了,建议她遥祭,也就是向着坟的大概方向祭拜。她说她已经在台湾遥祭了50年,难道这次是来遥祭的?
余年春,他是美君的同村同龄人。带着一点不甘心和不服气,80几岁的他用了5年的时间把千岛湖水底的淳安城一笔一笔地画出来。故乡的每一个祠堂、寺庙、学校、政府建筑,每一块空地、每一条沟渠、每一条街和巷弄,以及街上的每一户人家和店铺——哪一家比邻哪一家,哪一家的主人性谁名谁、店铺什么名号,巨细靡遗,一点不漏。他一笔一笔画出了全世界没有人在乎,只有她和美君这一代人魂萦梦系的水底故乡。
回到1949年的淳安。当时美君离开时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火车上,一个带着孩子的母亲在停车的间隙下车小解,却没有赶上重新开动的列车。美君就眼睁睁地看着那个女人追着火车,一路追一路喊一路哭一路跌倒,她的孩子也在车厢哭要找妈妈,但是没人可以让列车停下。火车到了湖南衡山。想起了那个追火车的女人,美君决定把怀里的婴儿交给他衡山乡下的奶奶。这个婴儿,也就是龙应台的哥哥龙应扬,就这样开始了他与龙应台截然不同的一辈子挑扁担耕土地的生活。后来龙应台找到哥哥,应扬说:“小时候,每次在外面受了委屈,譬如讲,老师跟同学指着你的鼻子说,‘你爸是国民党!’那就像拿刀砍你一样,我总是想,如果妈妈在,多好,随时可以回家对妈妈痛苦一场,可是一想到这里,就更难过。”
那个时代,每一个小小的、看起来毫不重要的片刻的决定,都可能是一辈子命运的转折点。


以上这些故事,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看完《大江大海1949》,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不能把历史叙述成这样,用这样一个个深入人心的故事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反而细数日军在南京犯下那些罪行,在那些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仇恨的种子,强调党的战功,让那些幼小的心灵以为国民党什么好事都没干?一个连今天(注意日期)都不敢直视的国家,凭什么指责日本篡改教科书?教历史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学历史又是为了什么?


最后附上《大江大海1949》的序 (应该是序吧。。)

他们曾经意气风发、年华正茂;
有的人被国家感动、被理想激励
有的人被贫穷所迫、被境遇所压
他们被带往战场,冻馁于荒野,曝尸于沟壑

时代的铁轮,辗过他们的身躯

那烽火幸存的,一生动荡,万里飘零

也正因为,他们那一代承受了
战争的重压,忍下了离乱的内伤
正因为,他们在跌倒流血的地方
重新低头播种
我们这一代,得以在和平中
天真而开阔地长大

如果,有人说,他们是战争的“失败者”
那么,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

正是他们,以“失败”教导了我们
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价值

请凝视我的眼睛,诚实地告诉我:
战争,有“胜利者”吗?
我,以身为“失败者”的下一代为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