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最多的精力花在读书上面,读的当然不是数学书。回头想想这三个月读了15本书,确实吓了自己一跳。除了这15本实体书,网络上的博客文章也没少看。而这三个月在回忆里显得特别漫长,不过两个月前的十一假期却有恍如隔世的感觉,这感觉大概就是充实吧。
我并不是以消遣的态度看书的。读书是成长的重要方式,只需文字的帮助便能与伟大的思想碰撞实在是很梦幻。自从一年前开始读书就渐渐明白无论怎样绞尽脑汁,如果阅历不够,所得出的结论很容易被未知的事实粉碎。(有人会觉得想那么多干什么呢?只要有吃有穿有得玩天天过得开心似乎确实不需要思考什么,那你就一辈子吃穿玩吧,祝你开心呵呵)读书之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会有极大的提升,关注的事情也变得不一样,因此会渐渐与周围不读书的人没有共同话题。身边没有人可以交流,而自己又有交流的欲望,于是重新扎进书堆,去与作者交流。这样的循环看起来也许恶性,可能导致缺乏社交之类的事情,但我觉得关于社交的问题也能通过继续读书找到答案,而且我有选择自己所交往对象的自由。(比如说提到北京的大学只知道清北的家伙,我只会跟他们呵呵,管他是七大姑还是八大姨)自己越奇葩,就越会有一种孤独感,甚至是全世界与我为敌的感觉,如果不知道那些也略奇葩的令我敬佩的名人,可能早就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病了呢。也许我可以天真地认为越奇葩就越无可替代就越有价值,清醒着去面对世界总比糊里糊涂一辈子好,谁知道呢。
但我总是渴望与人交流的,可身边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所以我会把自己想交流的东西写出来贴在博客里。当初开始写blog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许当时是觉得思维形成文字之后才能记录下来且条理清晰易于表达,但身边确实也没有能深入交流的人,也就是soul mate。但是假使一万个人里面只有一个像我这样喜欢看书喜欢胡思乱想的奇葩,那全中国也有十几万个同类啊,而且他们也有可能跟我一样写着博客,用着微博和豆瓣记录自己的奇葩。只要他们展现出自己的特立独行,我就有找到他们的可能性,就像当年在一大堆女生节心愿单里找到那个求明信片的心愿。真好,我并不是一个人。(YY功力爆表)(其实我可以经常去书店逛逛,搭讪那些买书的人。可搭讪水好深不敢乱来。)
自以为是地看了几本书之后,我大概已经过了愤世嫉俗的那个阶段,各种耸人听闻的事情已经见怪不怪了,转而去思考我能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个操蛋的世界。作为一个数学系的学生,我并不想把数学读得多好,然后去做一个高级数学技工。这个社会从来都不缺少高级技工,缺的是一个安定公平的大环境,一个苦读几年熬出头的高级技工能够安稳过日子而不用担心买不起房子之类事情的环境。(“能够在激流中屹立的人,未必能挺立于人海。一个人的幸福仅靠个人奋斗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整体性推进,一切个人的幸福都是可疑的。”——《重新发现社会》)这样大环境的形成,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多数人根本不思考这些问题,而导致大众不去思考这些问题的部分原因是因为致力于改善环境的知识分子的缺失,至于知识分子缺失的原因我就不说了。我更愿意去做一个试图改变环境的知识分子,而不只是一个为了生存而学习的高级技工。直接改变环境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我有可能影响大众。影响大众有几个途径:一是当老师,能教会一批孩子独立思考是一批,但是看完知乎上某篇回答之后就有点害怕;二是做传媒,虽然柴静已经做得那样极致身边却还是没有几个人关注,但媒体确实是影响大众甚至对抗某物的重要力量;如果在自由的国度还可以参政,但这里不是一个自由的国度;而大陆又没有阅读的氛围,当作家肯定会穷死的,况且我语文也不够好。如果我语文没那么差的话倒是有可能写稿为生。我的文字都是梳理提炼和联想,而没有任何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不擅长刻画视觉上的感受(比如描述景色)所以最多写点评论,根本不会写
“落叶萧瑟着枯黄
寒风呼啸着迷惘
秋裤都无法拯救十七点便降临的黑夜
加勒比海旁暖人心田的爱情故事都帮不了在暖气中瑟瑟发抖的双脚
接近冰点的拖鞋在急促的拍击声中捣向远处无法调节水温的淋浴喷头。”
之类的文字。但是只要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人看,比如能坚持看到这里的你们,那我就已经为影响大众做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贡献。其实只要我继续读书继续思考,我就会继续写,如果能顺带影响几个人那就更好不过了。
2012.12.0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